野菜、树皮成了餐桌上的常客,有的人实在是饿急眼了,连蚕宝宝拉的沙子——蚕沙粪都不放过,愣是想办法做成团子往嘴里塞。
榆树皮也成了香饽饽,剥下来煮煮就当饭吃,更别说讲究食物卫生了,好多没经过仔细处理过的食物就随便上桌了。
就连喝的水,好多人都是直接就从河里、井里舀来喝。
那些水,清澈归清澈,可里面藏着好多看不见的细菌、寄生虫,尤其是蛔虫,它们就爱通过“粑粑到嘴巴”的路子悄悄传播开来。
那时候得蛔虫病的人就特别多。
蛔虫病在当时可真是个头疼的大问题,据了解,那个时代全国好多人都中招了,感染率超过50%。
要知道这些蛔虫如果不进行任何干预,它们能在你肚子里悠哉游哉地长到十几厘米甚至更长。
那么长的虫子在肚子里扭来扭去,可想而知我们的祖辈们,是如何在恶劣的卫生医疗条件下熬下来的?
更严重的问题是,它们的繁殖能力超强,一天就能生下几十万个卵,简直就是“虫口大爆炸”。
得了蛔虫病,有的人可能没啥大感觉,但有些严重者会老觉得肚脐周围一阵阵的疼,吃饭也没胃口,恶心想吐,要么拉肚子要么便秘,肚子没有一刻是消停的。
而且心情会特别烦躁,晚上还磨牙,跟平时判若两人。
有的人还会突然冒出荨麻疹,或者身上痒得不行,时间长了这身体还会因为营养不良,看起来特别瘦弱。
最要命的是,蛔虫这家伙爱到处乱窜。
它如果跑到你的胆道里,你的肚子会感到疼得要命,严重的还可能把肠子穿个洞。
所以,当时这种病成为了不少人童年的“阴影”。
那时候的孩子们,简直就是“野生”的小家伙,整天在泥巴地里撒欢儿,踢毽子、捏泥巴、打弹珠,这些游戏都是直接和土地亲密接触。
他们的小手,沾满了泥巴,有时候还爱啃手指头,泥巴里头的蛔虫卵,可能就会一不小心给吃进肚子里去,所以孩子们得蛔虫病的几率特别高。
据了解,蛔虫一旦钻进小孩的身体里,就开始抢身体里的营养了,他们的身体很容易变得虚弱,抵抗力也会下降。
如果长期这样下去,身体里的重要器官,比如心脏、肺,的发育都可能受到影响,就像是房子缺了砖石,建的不够结实。
怪不得我们常常会在影视剧里,看到那个时代的儿童,经常是面黄肌瘦的,弱不禁风,精神状态不好的样子。
原来他们不仅吃不饱,还常年忍受蛔虫带来的伤害。
还好现在,我国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,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,那些让人头疼的寄生虫病,比如蛔虫病,也变成老黄历。
人们现在吃的喝的都特别的讲究,食品安全卫生放在第一位,蛔虫想进来都难。
再加上现在越来越讲究个人卫生了,以前可能不懂,饭前便后也不洗手,就给蛔虫开了后门。
现在,不论是学校里老师的教诲,还是家里长辈们的唠叨,都在督促我们要饭前便后勤洗手,保持环境整洁。
如今,蛔虫想找机会钻进我们的身体都难。
医疗技术的进步
过去,人们对蛔虫病的治疗手段有限,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的民间方法或低效的药物。
比如,用晒得熟透的艾草装满小桶,然后加上三成水,慢慢熬煮,直到水剩下一成的量,把汤水喝了,肚子里的虫子就会自己吐出来。
还有,用新鲜的艾草直接捣出汁来,早上起来,先吃点甜滋滋的小点心垫垫肚子,然后趁热喝下一杯艾草汁,也能帮虫子“搬家”。
这些土方法虽然也有一些效果,但是治疗蛔虫病不够彻底,比较低效。
经过多年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,一系列高效、安全的驱虫药物应运而生,如宝塔糖。
据了解,它可是一种专门对付蛔虫的药。
它虽然有点小小的毒性,但对付蛔虫可真有一套:它能让蛔虫变得晕乎乎的,没法再赖在肠子里不走了,最后只好乖乖跟着便便一起溜走了。
不过,问题也来了,这药味道怪怪的,大人小孩都不爱喝。
于是制药厂又想了个绝妙的主意——把药做成宝塔的样子,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,叫“宝塔糖”。
在那个啥都不多的年代,糖是最难得一见的,于是宝塔糖一出来,就吸引了每个孩子的注意。
它不仅能帮孩子们赶走肚子里的坏虫子,还让他们享受到了吃“糖”的乐趣。
这些药物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蛔虫病的治愈率,减少了蛔虫在人群中的传播。
现在,治蛔虫病那可是有好多好药,像甲苯咪唑、伊维菌素、阿苯达唑,还有柠檬酸哌嗪,它们都是专门对付蛔虫的“高手”。
而且,如今咱们的医疗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,不管你是住在城里还是村里,看病都变得特别方便。
要是你肚子里有蛔虫了,不用慌,赶紧去医院,医生会给你开合适的药,很快就能把虫子赶跑,不让它在你身体里捣蛋,也免得传染给其他人。
环境卫生的改善
在我国五六十年代,农村蛔虫较多,其主要是由于农村环境潮湿,夏天更是热得跟蒸笼似的,再加上大家习惯用旱厕,还不常打扫,就成了蛔虫们的“欢乐天地”。
但如今,几乎每家每户都装上了自己的卫生间,干净又方便的抽水马桶也普及了,蛔虫这些坏东西自然无藏身之处。
再来说说咱们现在用的水,也是干净又放心!
想当年,人们常常直接喝河里的水或者井水,那些水里头可能有蛔虫卵,一不小心就喝进肚子里了。
但现在,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,这些水都是在自来水厂,经过了好几道关卡进行过滤、消毒的,里面的脏东西、细菌都被除得一干二净。
如今,咱们喝的水更加安全健康,再也不用担心喝到蛔虫卵了!
以前,尤其是在农村,大伙儿对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没那么上心,导致好多地方的土都被污染了,这土里头就可能藏着蛔虫卵,人一不小心就中招了。
但再看看现在,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,垃圾也都有专门的方法来处理,土地干净多了,蛔虫卵想藏都藏不住。
就连咱们家庭卫生也重视起来了,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,咱们的生活也就更安全、更健康了。
结语
当年,蛔虫可是咱们生活中的“常客”,动不动就让人肚子疼,但现在,这玩意儿成了“稀有品种”。
这背后的变化,全靠咱们国家经济的日益壮大,生活条件的改善,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,还有环境卫生的改进。
这些变化,不光让咱们身体更健康,还说明咱们社会在不停地进步。
不过,咱们还得时刻保持警惕,继续加大卫生的宣传力度,让大家伙儿都知道怎么预防疾病,怎么保持身体健康。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文章信息来源:
丁晓雯,柳春红.食品安全学.北京.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.2011.51
王舰,罗恩杰主编,病原生物学 第2版 = PATHOGEN BIOLOGY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6.09,第245页
殷宜文,胡鹏等主编,传染科疾病诊疗手册,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,2009.07,第366页
文章信息来源:
丁晓雯,柳春红.食品安全学.北京.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.2011.51
王舰,罗恩杰主编,病原生物学 第2版 = PATHOGEN BIOLOGY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6.09,第245页
殷宜文,胡鹏等主编,传染科疾病诊疗手册,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,2009.07,第366页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