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文艺方向,不得不提军队文化保障。文工、军媒、宣讲等系统内,女兵比例高达九成以上。她们承担的不只是慰问演出,还有精神动员、意识形态宣传、仪式设计等任务。去年国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曲目编排,就出自总政文工团一位中校女作曲之手。很多人以为文艺兵只是唱歌跳舞,事实远比想象复杂。
海军这几年变化很大。辽宁舰和山东舰入列后,随舰女兵数量从早期百人出头攀升至如今约四百人。岗位覆盖航海、机电、舰载航空、卫生勤务等。亚丁湾护航时,女船电兵需要在摇晃的甲板下维护柴油发电机,高温、噪音,再加上长时间封闭,对体能和心理都是极限考验。“不晕、不怕、不退”成了她们的口头禅。
空军方面,外界最关注的是女飞行员。自2005年大规模培养女歼击机飞行员以来,共有十三批次两百余人毕业,既能驾歼击机,也能上轰炸机、运输机,极少数更转入试飞行列。不过空军里的女兵远不止飞行岗位,通信指挥、地勤机械、情报分析、气象预报,无一不是重头戏。一次高原起降评估会中,参谋席上七名军官有三位是女性,她们把温压曲线、跑道摩擦系数、发动机高原剩余推力数据核得滴水不漏。
从2016年重组后的战略支援部队,到2022年揭牌的火箭军某新型导弹旅,信息与导弹领域都迎来了女军人。导弹装填、火控参数校验、卫星轨道优化,精度动辄以毫米或微秒计量,对人员素质要求极高。某火箭军女中校说,“我们不追求浪漫,追求的是零误差。”这句话在操作间贴了半年,后来成了单位口号。
选拔与训练环节也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。过去女兵主要通过文艺、卫勤渠道招收,现在高考填报“空军招飞”“国防生”等人数逐年上升。飞行学员入校第一年,体能标准与男生相同,只是评分换算方式略有差异;到第三年战术课目,评分直接合并,不再区分性别。这种“统一赛道”原则,让能力成为唯一筹码。
有人担心身体极限。科研部门做过跟踪,一场20公里武装越野,平均心率和内脏冲击指标,男女兵在同样训练时长基础上差距已缩小到10%以内。一旦引入智能穿戴监测与分段补给,女性劣势被进一步削弱。加上无人机、无人艇、远程火控等新式装备减轻了前沿岗位的体能门槛,女兵在前线的空间只会更大。
最后谈一件小事。前不久在西北靶场,几位媒体朋友想拍点素材,却被要求关闭手机摄像。负责安保的正是两名列兵姑娘,口吻干脆,“规定就是规定”。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:性别的标签正在淡化,取而代之的是军人两个字。十八万到二十万名女兵,遍布海陆空天电的各个角落,她们用行动告诉外界——现代化军队里的“半边天”,早已落地生根、生机勃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